作者/临海凭风姥爷和母亲等亲人不光养育了我,还给我留下了许多许多的中华传统美德,如一串串珍珠宝物,最最让我铭肌镂骨的乃是他们一生对于粮食的珍惜和敬畏。我的家乡在黄河岸的小村,距离姥爷家不远,几多年来被称为“黄泛区”。灾害不停,因此这里的乡亲们越发感应了民以食为天的顶顶重要。
乡亲们不说浪费粮食,都说糟蹋粮食。谁不注意节俭粮食,就被说成是“败家子”,是最最低劣的评价了。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
乡亲们最知道种粮的辛苦了。家乡的土地原来就十分地紧张,因此乡亲们像呵护孩子一样地呵护土地,并用爱心护养的它。记得我姥爷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民,出门稍微远一点,有了巨细便都市憋着,一定要送到本村的土地上,到了虔诚的田地。对于粮食的敬畏之心,还体现在每当大田的红红火火的秋收之后,母亲会领导我们姊妹去大田,再次捡拾粮食,扛着二齿子、三齿子,还背着箩筐,捡什么捡什么?有的时候在人家秋收后的花生地里翻齿拔插了半天,才深翻出不多的花生,母亲看到这些来之不易的收获,很是的兴奋。
因为找油的的父亲,常年在外奔忙,基础顾不了家……现在的孩子还剩饭,那时在我们的用饭的字典里,找不到剩饭的词句。在母亲的教育下每顿饭都是吃几多盛几多,没有剩饭一说。
我们那里产红枣,一般家家门前都有一棵以致几棵枣树,结出的枣子舍不得吃,多数卖掉了,留下一点点,也就是等到过年。因为家乡是沙土地,也生产花生,也是都卖钱,换些实用的粮食,填饱肚子。花生,大枣成了过年的稀罕之物。
记得这两样工具收了之后,除了其时母亲让我们吃一点,多数换成钱,留少量的放在一个竹篮子里,挂在高高的屋棚梁上,我们看着干眼馋。记得在我刚刚五岁的时候,姐姐比我大不了几多,知道了花生大枣就挂在屋子顶棚的梁上篮子里。经不住吃不饱的煎熬,在母亲不在家的时候,央求姐姐拿点下来吃。姐姐经不住我的央求。
就搬来凳子,落在椅子上,姐姐站在凳子上,再举着我,我就用小手拿下来一些,就这样一次次艰难的爬上爬下,享受着漂亮的味蕾。还不到过年的时候,篮子里的大枣花生就被我们偷拿光了,等过年的时候,当母亲摘下篮子的时候,已经空空如也。母亲审问了我们,我和姐姐从实招来,母亲只是数落了几句,说以后再不许攀高,把你们摔着可怎么办,妈妈自己哭了。
珍惜粮食的事情说不完。姥爷在关里家,那时我们来油田之后,姥娘去世,只剩下姥爷和妗子生前收养的一个哥哥一起生活。我们生活好些了,计划着把姥爷接到了油田,在老家整日在田间放羊的姥爷来东北住了一个星期,闲不住,八十多岁的姥爷要回家,我们为姥爷买了吃的,姥爷都揣在怀里,在远程的火车上一点也没舍得吃,回家就给了哥哥的孩子吃了,这就是老人对于粮食的敬畏,尤其是对一些稀罕的吃的都给了孩子。
另有一件事情,那时候都是凭票供应,每人一个月也就几两油,记得平时舍不得吃,攒到过年吃。年前我和母亲拿着很大玻璃棒子打豆油,母亲不让我拿,我非得拿,母亲一直念叨让我小心,因为这瓶中豆油是全家人攒了好几个月的,过年的最珍贵的呀!我却兴奋地手舞足蹈,效果乐极生悲,“帮当”,玻璃瓶子摔在马路牙子上,玻璃瓶子稀碎,油洒了一地,再也收不起来,我却傻了眼,幸亏母亲没怎么责怪我。谁人春节全家过得索然无味,因为没了油。
时代变迁,可是敬畏土地,珍惜粮食,依然在一代代的传承。今年我们遇到了疫情,又遇到爱莎克,风大雨大,影响了收成,因此要格外珍惜粮食,不浪费,吃几多盛几多,光盘行动,聚少成多,把我们的日子过好。
2020、9、22本文图网络,致谢!#原创散文随笔#百荷书房作品,版权作者所有,抄袭必究,克制转载。接待分享转发,接待关注,接待留言讨论,我们一起学习。
本文来源:欧亿体育官网在线入口-www.ywjcoffee.cn